临近年底,各地密集出台了单病种付费的办法,各地单病种收费不少于100种,通过单病种打包收费,解决现在看病贵的问题,能不能起到预期的效果呢?

近些年,我们国家的医疗水平真的是突飞猛进,新的医疗技术,新的药品、新的材料、新的设备等等层出不穷,人民平均生存年龄也在不断提高,这与医疗技术的进步是分不开的,但是新技术也带来了医疗费用的不断上涨的问题,虽然国家这些年推出了医疗保险,保障水平不断提高,但提高的大部分往往补偿给了医院。医保是专门用来养医院的,这是很多人的想法,群众负担并没有降低,有些甚至个人负担更重了,那些没有保险的人更是沉重的负担,群众意见很大。
同时医院也在追求利润,比如一个简单的生育顺产,近些年并没有什么新的技术,也不用什么新型材料,住院天数也没有变化,治疗方式也没有什么变化,收费标准也没有变化,但实际上生孩子的费用就是每年不断上涨,而医保给报销的生育费用往往采用定额补贴的形式,医院费用涨了,医保补贴标准没变,群众生孩子就是负担重了。
国家这次出台单病种打包收费就是希望通过制定一个简单的标准,同种疾病同样的收费价格,每个人同样的负担,通过规定单病种价格,控制住医药费上涨问题,解决群众负担重的问题。
单病种收费里面重要的一个基础就是临床路径,临床路径就是说国家组织相关专家制定的标准治疗方法,确定了什么疾病就需要做哪些检查,用什么方式治疗,是一个临床标准。但实际上,我们国家的临床路径在临床上往往就是一个参考,真正严格按照临床路径的并不多,在临床路径医院开展有限,并不规范的情况下,匆忙推出了基于临床路径的单病种收费,还是有些匆忙。
而且单病种收费是基于物价局主导,卫生计生委和人社局配合,物价局制定标准,卫生计生委看合理性,人社局医保付费,主导和付费的都是外行,基于原来的可参考历史收费并不是严格的按照临床路径来的,而国家也没有统一给一个标准,只是一个指导意见,所以年底你会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情况,同一个疾病,各地制定的标准并不统一,有的还差距很大。
医院、医保、患者,去年医改国家取消了药品加成,提高了医生诊疗费用,通过诊疗弥补医院的药品损失,医保承受能力有限,医改时候报销门诊诊察费已经增加了负担,不可能再多支出,患者还要减少负担。医院想多赚钱,医保想不增加支出,患者想少出钱,这确实是个难题,这就需要大幅降低药品、耗材的占比,降低收费,提高诊疗服务占比,也就是医院通过提高医务人员服务收费的方式,提高医院的利润率,达到医院多赚钱的目的。医疗收费降低了,医保和患者的负担自然就低了。
所以说单病种付费能不能达到预期目标的关键点有两个:
一、收费标准是否严格按照临床路径,与原来的收费相比是否降低了,如果制定的单病种收费过高,并不能起到减轻患者负担的目的。严格遵守临床路径,把某些原来不需要开的检查、药品杜绝,不过度医疗,是其中的关键。
二、药品和医用耗材占比是不是能够减少,减少的方式有多种,一种是提高医疗服务费收费,药品和医用耗材不变,占比会降低,但是总费用会增加。第二种是提高医疗服务收费,减少药品和医用耗材的使用,或者使用价格低廉的品种,降低占比。第三,是提高医疗服务收费,大幅降低药品和医用耗材的价格,降低占比。
也就是说,通过临床路径严控费用上涨,通过控制使用不需要的药品和材料使用,和降低其收费是本次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。
当然了,人体特别复杂,同一种疾病也有轻有重,及时是一个感冒,在幼儿、成人、老人的身上也表现并不相同,我个人认为单病种的适用场景还是有限,并不应该作为发展趋势。
去年,人社部对36种价格昂贵的药品全国统一谈判,将价格大幅下降,并纳入了医保报销,群众负担大幅下降,希望国家还是能组织专家,按照此种方式,依照临床路径,制定全国统一的收费标准,将药品和材料收费真正的降低下来,同时增加医院拨款,让百姓得到真正的实惠。